改革開放40年故事:把歷史細節講給年輕人聽
“除非經由記憶之路,人不能抵達縱深?!鄙硖幩蚕⑷f變的信息化時代,我們時刻處于忘記過去的危險之中,這種忘卻,讓我們喪失了人類存在方面縱深的向度。歷史,是人類集體的記憶。而對歷史的宏觀判斷離不開歷史細節的支撐,失去了歷史的細節,歷史無法傳承,人類的宏觀記憶也終將面目模糊。所以,我們要格外重視那些歷史的細節,那春風中懵懂舒展的第一片嫩葉,那溫柔喚醒黑夜的第一縷晨曦。
“只有回首過去,我們才知道自己已經走出多遠?!?/span>
改革是浪,開放是風。隨著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圓滿成功,更高水平的開放將讓世界共享中國改革成果,也讓中國與世界共享美好未來。改革開放四十年充滿了傳奇的故事,我們既想了解宏達的歷史敘事,又想體味歷史細微動人之處。“卻顧所來徑,蒼蒼橫翠微”。今天的我們,站在歷史的新征程上,承繼前人未竟之事業,更不能忘卻前人爬過的溝坎、涉過的險灘,不能忘記我們曾從哪里出發,這一路又經歷過什么。只有牢記這些,我們才能不忘初心路,砥礪正當時。
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和記錄歷史,這體現了一代人的思考和評價,更需要關注細微細節的感動。李作言新近出版的《傳奇中國:從小崗村到“地球村”》(以下簡稱《傳奇中國》)就是這樣一本書。那些只在父輩的回憶中存在的糧票、布票和通宵排隊買副食品的歷史,讓我們這些早已習慣手機支付、網絡下單的“網絡原住民”感到無比驚奇。早已對股票市場起伏見慣不怪的我們,更難以想象第一支股票“飛樂音響”的誕生背后,竟然有那么曲折又有趣的故事。歷史是最好的教育素材,但教育不是單調的灌輸,《傳奇中國》一書對歷史既有感性描繪,又有理性剖析,切實地從事件中找出發展規律,從歷史事實中展望未來路向。每一篇文章之首的白描插圖,來自文章內容又超越簡單事件,一一品讀更增添生動和興趣??梢詭椭覀冞@些成長于改革開放春風中的年輕一代,通過回眸這段不平凡歷史,在諸多難得的歷史細節中重新體驗那激情澎湃四十年。
書中有這樣一個細節讓我感佩。當獲悉美國探險家要來華漂流長江時,四川小伙子堯茂書不顧親人的勸阻,毅然將準備了六年的長漂探險計劃提前“長江是我們中國的母親河,首漂應該由我們中國人來完成?!彪m然汛期的長江無情地吞噬了堯茂書的身體,但堯茂書的故事激勵了更多的熱血青年中流擊水、浪遏飛舟,一起創作出改革開放初期最為恢弘的精神畫卷和時代長歌。也許今天的我們會有疑問“這樣值得嗎?”書中做出這樣的回答“每當社會處于大轉變時期,總是需要新的思想觀念來啟動和推進,而這樣的歷史性責任常常是落在青年肩上的?!弊穼ひ饬x,方能走出“思想枯萎”,書寫意義,更是指向將來的命運。期待年輕一代的我們,能走出庸常之“宅”,克服精神之“憊”,以敢為天下先的姿態,走向更新更遠的未來。
“人民,只有人民,才是世界歷史的創造者?!?/span>
講好改革開放故事,就要講出改革開放的歷史邏輯、實踐邏輯和創新邏輯。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2018年博鰲論壇主旨演講時指出“中國進行改革開放,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、要創新、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,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、要合作、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?!备母镩_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,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,改革開放持續不斷的動力之源,就在于13億多的中國人民。
當翻閱《傳奇中國》一書時,書中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剪影,從立下生死狀、簽訂“大包干”契約的安徽普通農民,從被戲稱為“三無”(無博士學位、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)卻摘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科學家屠呦呦到開啟長江第一漂的“小個子”堯茂書,踏踏實實走出改革開放四十年不惑之路的,從來都是生于斯、長于斯、奮斗于斯的這方熱土上的大寫人民。
如果不回望歷史的細節,年輕一代如你我,能否相信氣勢恢宏惠及億萬人口的農村改革,竟然開始于18個農民偷偷摁下的鮮紅手印……等等,正是這些歷史細節,可以幫助我們去窺探歷史發展的難題,讓我們對時代前進命題的理解愈加清晰。
“轉身就是一個新世界”
改革開放為中國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。改革開放的40年,是老百姓得到實惠最多、生活水平提高最快、社會保障從無到有并全面推進的40年。
曾經只有接待外賓才能一見的進口汽車,開進了尋常百姓家;曾經擠破腦袋才能登上時速不超過40公里的綠皮車,早已被寬敞舒適便捷高速的第一速度“復興號”取代;從書信寄情千里傳的見字如面到世事彈指一揮間的萬物互聯;從改革開放前全家吃不飽穿不暖只有春節才能見到點葷腥窮日子,到今年國慶長假7.26億人次國內游,全國零售和餐飲消費達1.4萬億元……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并向全面小康邁進。
歷史的發展,總是按照自身的規律通過揚棄而不斷前進。站在時代的交匯點上,深感當今世界與中國正發生前年未有之大變局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、艱巨的、繁重的事業,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?!苯袢罩袊讶还臐M了春之華、夏之烈、秋之實、冬之力,我們期望推進“人類命運共同體”建設,構建更美好的“地球村”和百花園,但是我們的阻礙和困難并不少,要趟過深水區,贏得攻堅戰,寄希望于外部的助力是妄想,寄希望于個別能人賢士是空想。我們從“開往春天的高鐵”發展歷程就一目了然。1978年鄧小平同志出訪日本,體驗了日本“光”號新干線,“正適合坐這樣的車”的中國希望能直接購買技術成熟的新干線700系,但是日本人不賣,只好退而求其次引進了技術差很多的E2-1000,科研人員邊學邊開發,用了4年的時間最終研究出中國第一條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鐵——京津城際鐵路?,F實的真相就這樣藏身于歷史的細節之中。只有堅定地依靠人民,發動人民的智慧,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,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,鼓勵地方、基層、群眾去解放思想、積極探索,鼓勵更多的區域進行差別化試點,激發改的內生動力,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、有機結合,惟有如此,才能真正讓改革之舟行穩致遠。
當我掩卷沉思時,我仿佛見到書中那一位位前輩,他們在我眼前粲然一笑卻又揮袖走遠,只留給我一個個遙遠卻又清晰,堅定而又有力的背影,這些背影匯入一條浩浩蕩蕩人潮洶涌的道路之中,漸行漸遠。
這條道路叫改革開放,這個人潮就是我們自己。